本文目录一览:
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式什么?
因为当代经济是靠金融推动和引导的,如果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银行没钱了,企业得不到资金就无法继续运转。对实体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是失业,都是由金融市场的危机而导致的,所以说金融市场属于实体经济。
所谓的实体经济不完全是民众的市场,它所覆盖的面很宽广,还有企业,国有市场等等,所以不完全是民众市场
金融业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可行的做法如下:
1.首先,服务实体经济理念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形势,致使服务节奏落后。近年来,金融业无论在银行信贷上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方面,都存在“重大轻小”、“重国企国轻民企”倾向,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动态、状况及现实需要知之甚少,或不愿去了解,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2.其次,资金流动方向跟不上实体经济需求节拍,致使支持方向错位。金融机构由于受高利驱动,无论信贷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导致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加杠杆和高泡沫化倾向,使中央政府各种金融政策难以实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实体经济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动了中国产业经济泡沫的加剧。
3.再次,金融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运行客观现实脱节,致使服务有效性不足。这方面,银行机构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实体经济几乎都按大型国有企业要求,实行“全面”、“严格”的担保抵押贷款制度,过分强调防范自身风险,而实体经济多为民营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一些成长性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为此,大量中小微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大门之外,导致银行贷款难放和企业贷款难两难尴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银行信贷的有效性。
4.最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不相容,致使服务力度不准。目前,金融产品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尤其中间业务理财产品多达几万个品种,平均每天都有数百个品种诞生,但仔细研究,针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不多,大都为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而“创新发明”;无论银行信贷市场的贷款品种、理财产品,还是资本市场融资规定,都有向大型国企倾斜迹象;且推出的中间业务或理财产品往往成本高,实体经济难以承担。如此,金融服务手段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对实体经济实现精准扶持,最后使支持实体经济陷入“疲软无力”状态。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有关系吗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发展又依赖于实体经济.
主要表现为以下互相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
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金融市场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
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题。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而是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
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创新性经济活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其资金可得性,而且包括创造一个有效率的“试验场”,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挥金融筛选创新的功能,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提供支持。
拓展资料: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维度的,不应将眼光局限于融资服务。金融最基本、最原初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但这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内容。
实体经济要有效运转,除了需要资金周转,还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在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正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这些需求,金融形成了四大基本功能:融资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询,风险管理。金融为实体经济而生,金融的功能也是围绕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不断衍生的,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服务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如果片面强调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就容易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化为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仅仅将金融服务的视野局限于资金支持,就既不利于全面评价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
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创新还不够。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不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金融创新不足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带来一系列风险,但也不能为了防风险而禁锢金融创新的步伐。
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依靠自我服务、内部循环实现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创新,造成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最终无法维持。
有鉴于此,我国应注意限制复杂、衍生、自娱自乐式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和实体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互促共进、共生共荣。
金融业开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开放的根本在于支持实体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无论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创新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金融业过度自我服务、自我循环。
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便在所难免。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一种外部植入型金融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没有金融权,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植型金融体系的缺陷愈发突出,如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资金错配现象愈加严重。因此,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改革的根本方向。
2012年初,中国召开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本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金融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其本质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例如,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金融业为其提供的支持也越来越大,这便是在开放的过程中让金融回归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的不断上升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虚拟经济则可以其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全社会的沉淀资本就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如银行系统通过储蓄存款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贷款、投资等方式让企业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满足其进一步发展之需。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的拓宽、融资技术的提高、融资成本的下降,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更通畅、更便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发布于 2022-08-17 09:3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