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文化与政治经济优秀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一、情境认知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人类的学习观念经历三大观念的变化,第一种观念是行为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它强调了外部环境刺激对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学习主体自身的重要作用.第二种学习观是认知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理解和自我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自身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而在20世纪末期兴起的情境主义学习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与对话来看待学习,它综合了行为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优点和价值,是一种比前两种学习观更为稳定、更为先进的学习观,已在国内外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在我国的发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政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特点

情境创设作为情境认知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对于一堂课教学起着关键作用.我通过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成功的政治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创设应具有以下特点:

1.情境创设的思想性

思想性是政治课的根本特性.从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思索,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其情境创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重点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上.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把所学习的观点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信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终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独立的思想和创造力的人.德育的关键在动情.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还表现在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上,要求从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几个心理要素出发,通过课堂学习,对学生实行公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合法公民.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这也是情景创设思想性的重要体现.

2.情境创设的实践性

政治课堂的育人功能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智育功能更为突出,在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政治课堂更加注重价值目标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政治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与思想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而且必须把理论转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情境的创设过程就是学生的知、信、行的转化过程,使得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具有实践性.这是政治学科教学特点与其他学科注重理论假设和注重推理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3.情境创设的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时代的政治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烙印,知识是无国界的,但政治是有国界的.我国的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具有政治服务功能、经济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政治课堂的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政治格局、政治力量的变化中,从经济现象的变化中,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要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具有时代特色.

4.情境创设的典型性

政治学科在人文学科当中,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政治课堂要实现对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经济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等课程教育目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必须具备典型性的特点.这种典型性表现为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色,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新颖性、浓缩性.从育人和社会发展来看,这种情境创设还应表现为对学生的启迪性、教育性、深远影响性,这种情境创设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立体的,它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反面折射出时代的特点,既能实现智育,又能实现美育,还能实现德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生活中潜藏着无限的教育潜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的生活化,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社会经验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从情境教学的角度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面就是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社会生活是情境教学中各种情境的源泉.从知识产生的角度看,知识来源于人们生产活动经验的总结,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对原始知识的再现.情境创设越接近生活,就越容易形成学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政治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得情境创设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6.情境创设的开放性

政治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政治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为情境创设的系统性、层次性,通过这种情景创设,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况.其次是情境的联系性,能够从一种情境联系到另一种情境,实现具体情境的有机转化.再次是角色的开放性,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换,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达成情感目标.最后是信息的开放性,要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社会信息为源泉,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感悟、质疑,联系引发对生活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力提升,这是对政治学科情境创设提出的又一大要求.

三、情境创设在政治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政治学科由于其富有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特点,使得情境创设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政治学科的特点来看,情境创设在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从情境教学建立的条件来看,情境教学中学生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来自具体的情境,任何一个情境当中都包含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思考、加工,最后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作为情境的创立者、合作者,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质疑、分析、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2.掌握情境创设途径

情境教学结合了行为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优点,充分发挥了环境与主体对知识认识的双重作用.情境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所以活动是实现情境教学的根本途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通过不同的讨论活动、模拟活动、探究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等增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形成对知识灵活的掌握,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掌握.

3.抓住情境创设的核心

思想性与德智共生性的特点,要求政治课教学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学生坚定信念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注重观念意识问题的转化,使得政治课堂的问题思考要比别的学科更深入,更复杂,更具有思辨性,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能使问题出现得更加具体和明了,但不能脱离思辨这一核心特点.

情境教学认知教学法,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究,以上仅是我从情境创设方面获得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教案怎么写?

1.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怎么写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

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高三政治课程标准怎么讲

【教学课题】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

〖能力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要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教学重点】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什么是政治现象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型】新课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作为前言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结合整课内容的知识框架来给学生讲解政治的含义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什么是政治?如何区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知识结构

“政治”一词,既抽象,又难懂。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每天学到这里时,学生总认为“政治”太空洞,太遥远,太博深。很难一下子对它加以想像和把握。

为此,必须把握“政治”的根源、实质和核心,必须弄清“政治”的性质、目的、变化与含义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即: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

“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政治”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政治变革都可以从经济上找到其终极原因。

“政治”的含义,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我要工业革命的剧本 谢谢 我悬赏60分

教材·教辅资源 教学资源 教学园地 学术动态 学生之友 历史万花筒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高中高中历史教材·教辅资源教师教学用书课标《历史》必修(2)本页

3 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珍妮机的问世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飞梭”;“珍妮机”

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

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独立思考,概括、阐释

问题探究

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进一步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蒸汽时代”的来临

瓦特改良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工场向工厂转变

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问题探究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电气时代的含义

历史比较

垄断组织的出现

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

探讨垄断的影响

问题探究

世界连成一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过程的关系

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

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工业革命的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重大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初中分别在两章中介绍过两次工业革命,高中教材将两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便于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体会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学习专题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革命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与殖民扩张相比,没有刀光剑影,其在改变世界面貌方面影响更大更深刻。

第一目“珍妮机的问世”,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以及棉纺织工业领域里首先出现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创造。

(1)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绍,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历史纵横】,观察图片《飞梭》、《早期纺车》和《珍妮机》,结合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的主要发明》,掌握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第二目“蒸汽时代”的来临。本目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尤其强调蒸汽机广泛运用之后,运输工具的改造,以及工厂制度的出现。

(1)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现代工厂的出现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英国的工厂可以开设在市场繁荣、交通发达之处,以便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带,以便招募人员;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工业城市。工业革命还创造了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在工厂中,由于成套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妇女、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佣。

(2)交通运输革命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火车出现以后,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形成”。教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本目结论性的东西较多,建议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1)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教材采用比较折中的说法,以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

(2)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问题: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还可以以【学思之窗】的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建议:教材从第一目到第三目全面介绍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主要发明成就和历史进程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由于初中教材已经对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就有了介绍,因此高中教学重点宜落在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上。建议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问题: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市场的需求量、技术积累、自由劳动力等等)当时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具备这些条件?

第四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主要成就。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历史纵横】《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教学建议:初中教材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仅限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高中教学需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垄断组织的出现。教材从主要介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以及垄断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说明,可以请学生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本课测评”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2)垄断的产生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教学建议:关于“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答【探究学习总结】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然后再问垄断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与影响?引入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可指导学生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原因来分析垄断组织的影响。最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垄断组织的出现有何影响?有人说垄断加剧了竞争,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表现,对此你有何评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应当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六目世界连成一体。教材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手段等角度阐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两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建议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思考:所谓“世界市场”的概念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条件?(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丰富,现实意义极大,实施教学时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组织讨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更加深入。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西欧的殖民扩张,指出世界在15、16世纪时进入了历史的转折时期。到18世纪中叶,这个变化更加明显。让学生观察《手工工场》、《蒸汽工厂》和《普鲁士纺织工厂》,提取有效信息,以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珍妮机的问世”与第二目“‘蒸汽时代’的来临”构成了完整的英国工业革命历史进程。首先向学生介绍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基本概况,重点说明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需求,引导学生归纳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接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自行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就和历史进程。要求学生回答【学思之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厂制的重要意义。

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过程中,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什么事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怎样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表现?如何分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中《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回答图中内容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英国为什么能够成为贸易的中心?图中反映了英国海外贸易范围广,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因为英国较早开始工业革命,最先成为工业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指导学生思考【学思之窗】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深刻理解本目内容。

第四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主要成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观察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的插图,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时间以及各项成就。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没有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科学的繁荣;科学的繁荣又促进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关于第五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先向学生解释“垄断”的概念,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本课测评”的第3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认识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关于第六目“世界连成一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科书,师生共同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有何新发展?为什么?让学生了解世界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的发展与交通通讯手段使之然。最后请学生思考世界怎样从分散、孤立状态连成一体的?大体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在世界连成一体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关键作用?以此作为本课的小结,也是对本单元的总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时,可以这样导入:

历时将近10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棉纺织工业首先实现机械化进程中的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密切相关行业、部门紧跟而上。技术革新连锁反应的圈子不断扩大,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进展和突破又都为其前后环节新一轮突破创造条件。如此,从“传动”到“互动”,最后,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和部门都被动员、投入到技术革新和生产革命运动中。领先工业部门的资金积累,流入后发展部门,为其注入活力。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


原文链接:http://527256.com/2488.html

相关文章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5:55:02  回复
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3:11:07  回复
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说明,可以请学生解答【探究学习总结】中“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7:47:42  回复
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6:57:11  回复
自身的重要作用.第二种学习观是认知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理解和自我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自身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而在20世纪末期兴起的情境主义学习观,在建构主义学
访客
访客
发布于 2022-07-02 17:58:43  回复
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