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想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2、发展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措施
- 3、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我国应怎样进一步建设和优化融资体系?
- 4、如何看待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附:不必结合中国金融机构多元化历程。
- 5、郑东新区产业发展方向!!!!
- 6、企业的生命周期里有哪些金融需求
想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个区域要想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这六个条件:一是要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第三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物流、旅游、法律、中介咨询、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
目前,哈尔滨已经有HBP总部基地了,位于哈东现在物流产业带道外产业园区核心区域。
发展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措施
总部经济概论
总部经济定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并对总部经济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内在机制
赵弘研究员用“三赢”模型来解释解释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理,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赵弘研究员把这一总部经济模型又称为“三赢模型”。
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三个条件“假设”
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总部经济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
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理论两手托着两种需求: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述两种需求在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
总部经济的五个特点
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具有特点五个特点:
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次性。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的五个条件
赵弘研究员在对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研究之后总结出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对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进行如下概括:�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比如,在过去4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比1997年时增加46%,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香港成为外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这是其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厚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
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发展总部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城市决策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城市的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发展总部经济要使城市成为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熔炉。宽容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或相近,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我国应怎样进一步建设和优化融资体系?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总体平稳,但实体经济面临不少挑战。由于金融扶持不够,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凸显了当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强健实体经济的紧迫性。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就必须把这种局面扭转过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分析起来,金融具有优化资产配置、强化风险管理、发现市场价格等功能,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动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黏合剂。但如果金融过度膨胀甚至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就有可能产生泡沫,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乃至引发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事例,其真正原因就是世界性的实体经济与金融投向的结构性失衡。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适应,但也存在不匹配和不协调的问题。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资金供给比较充裕,但在微观上,一些银行机构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仍在大肆拆入资金,借银行理财、信托投资的名义在金融圈里“空转”,大玩“钱生钱”的虚拟游戏,令原本流动性充裕的国内金融业深陷“缺钱”境地,更令很多实体企业严重“失血”。而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反过来又使金融部门不愿介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健康运行极为不利。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要求出发,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使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须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真正解决金融当前时点突出服务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问题。盘活的存量和增量贷款,要重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倾斜,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向小微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消费升级倾斜。
其次,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还要深入研究和推动金融及相关领域改革。在现有体制下,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如,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在客观上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下一步,要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改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管制,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信贷和保险市场的实质性竞争;应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多采用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减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不当的行政干预;可考虑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网,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建立和规范市场化退出机制。
与此同时,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软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在当前的情况下,可根据金融发展规律和实际,针对当前金融投机和民间借贷无序发展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发展的制度框架和顶层设计;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加快制定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信用评级以及征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法规和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如何看待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附:不必结合中国金融机构多元化历程。
央视网消息(新闻60分):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影响高级别会议24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此次高级别会议将历时3天,126个国家派代表出席,其中包括2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说,世界正面对着自联合国成立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
潘基文还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最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需求,切实履行对它们的发展援助承诺。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率团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杨洁篪表示,中国是国际发展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持。中方愿与国际社会继续携手合作,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全体会议上,有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发表讲话,就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应采取的对策交换了意见。
除全会以外,本次会议还将举行4场主题圆桌会议,讨论危机对发展的影响、国际合作、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改革以及联合国发展系统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等议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国际发展合作资源也因此在减少。发展中国家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却是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发展中各国普遍面临外需下降、贸易萎缩、外资撤离、侨汇减少的困境,外部融资难度上升,外部发展环境恶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新增5500-9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己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下,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
第二,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国际社会要坚定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减免关税,要加大“促贸援助”力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要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根据已有授权,在锁定已取得成果基础上,早日实现发展回合的目标。
第三,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发达国家应落实蒙特雷共识,兑现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0. 7%的承诺,并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减免债务。国际金融机构应建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有效的金融救援机制。各方应切实落实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共识,确保国际金融机构大幅增加长期发展投入,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苛刻条件的融资支持,其新增资源主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
第四,拓展和深化南南合作。外部需求减少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加强南南合作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发展中国家之间要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相互开放市场,共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发展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渠道,提升合作水平。
第三,要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使各国都蒙受了巨大损失。通过反思得出的一个重要共识就是,要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让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选择,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并积极推动和参与了有关国际合作。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并提供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
——我们向有关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我们已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定,将以购买其债券的方式提供融资支持,主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
——我们积极参与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出资额占总规模1200亿美元的32%;
——我们正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认真落实中方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提出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举措;
——我们将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郑东新区产业发展方向!!!!
关于促进郑东新区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郑政〔2009〕22号),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三化两型”新城区,推进商贸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现就加快郑东新区商贸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商业发展环境,塑造东区商业形象
2009-2011年,东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商业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商圈宣传等重点项目。
1、建立郑东新区购物直通车,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发车密度,紧密联系各个商贸业项目,方便消费者到CBD商业步行街、宝龙城市广场等商业项目的购物和旅游。
2、合理设置重点商业街区如CBD商业步行街和宝龙城市广场的停车泊位,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管理。
3、有效整合郑东新区特色商业资源,提炼城市商业宣传主题,加强高端媒体长效广告宣传,鼓励各种媒体宣传推广郑东新区商业服务信息,提升郑东新区商业的辐射影响力。
4、积极吸引国家、省级部门或行业协会到郑东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展会、商业论坛等活动,鼓励结合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举办不同主题的购物节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商业促销活动。
5、策划郑东新区商业项目以及CBD商业圈的整体宣传推广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政府牵头、企业参与,进行全面市场推广活动。
二、积极培育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
1、大力培育重点商业。提升经营品味档次。CBD商业步行街70%以上面积要自营,引入知名商家,对符合业态规划的入驻商贸企业,对其所缴纳税收东区留成部分2009-2010年按照100%的比例进行奖励,2011-2013年按照50%的比例进行奖励。
2、推进实施标准化菜市场工程,建立完善农贸市场设置和管理体系,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力争在两年内新建标准化菜市场达到每万人1000平方米的标准。
3、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活动。在建、新建社区要规划预留商业网点建设空间,有针对性地根据入驻居民的需求特点和社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各种业态的商业网点,由管委会土地规划局、商务局、社会事业局、工商局、执法局、房管局按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4、加强商贸队伍建设。重视商贸流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励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把商贸队伍培训纳入政府创业素质工程,管委会每年安排1-2次商贸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商贸队伍的综合素质。
5、与本文件不一致的政策,以本文件为准。
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投资和繁荣的若干意见
管委会各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郑东新区(以下简称东区)投资和繁荣,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郑政文〔2008〕173号),结合东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适度调整土地出让规模和单宗土地出让面积,科学确定土地出让节奏、数量和价格,引导理性竞买土地。2007年1月1日至本意见下发之日,已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取得的房地产经营性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超过50亩或者出让金总额超过1亿元,符合东区规划并具备地块分宗条件的,可在总平面方案审定后,经受让人申请,原批准人同意,签订有关补充协议,根据批准的宗地划分方案,分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二、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开发企业,允许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与他人合作;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加大对以投资、入股或转让等方式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东区房地产市场待销和滞销住房的市场销售,减少存量商品住房的空置数量。管委会根据拆迁安置需要、住房保障需求和市场待销、滞销的住房情况,结合区域、户型、价格等因素,优先购买市场上符合条件的已建成或在建普通商品住房作为拆迁安置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房源。�
四、建立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业对接的互动平台,在符合上级信贷综合效益率要求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下,对具有促进东区整体建设发展的重点开发项目和有效益、有市场、有信用的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给予支持建议,鼓励支持东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其贷款提供服务,房管分局积极为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五、自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至1%;在东区范围内二手房交易时,税务部门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后,由管委会暂按市、区两级财政所得部分对纳税人进行全额补贴,执行时实现一个窗口完税、一个窗口补贴,即收即补。�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按要求出具《缓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承诺书》、《缓缴墙改基金承诺书》后,可缓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墙改基金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之前。�
七、2008年12月31日前,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期限内开工或提前开工的房地产项目,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在现征收标准的基础上返还20%;2009年6月30日前,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期限内开工或提前开工的房地产项目,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返还10%。开工时间的认定,由土地规划局、计划财政局提出初审意见后,报管委会研究确定。�
八、在中央商务区高层建筑裙房内开业,且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商贸服务业企业,从开业之日起,由管委会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6月30日前开业的,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年100元;2009年12月31日前开业的,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年50元。�
九、2009年6月30日前,外地公民在起步区购买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准予迁入直系亲属3人;购买90-120平方米(含90平方米)的,准予迁入直系亲属4人;购买120平方米及以上的,准予迁入直系亲属5人;就近解决购房者子女入学问题。购房时间以《商品房销(预)售合同》备案时间为准。�
十、2009年12月31日前开业的早餐店、蔬菜店,由管委会对其房租给予财政补贴。早餐店的补贴标准按租房面积计算,具体见实施细则。�
十一、鼓励医疗机构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管委会分别提供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150平方米的用房并负责基础装修,提供相关办公设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工作人员,管委会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十二、本意见由郑东新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十三、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郑东新区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为深入贯彻郑州市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总结表彰暨“十年建新区”动员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外开放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载体,有效聚集人气,推动郑东新区实现“十年建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一、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发展现代金融业,建设金融聚集区。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中央商务区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提高郑东新区的服务功能和凝聚力、辐射力,把郑东新区建成最富活力的金融聚集区和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龙头。�
(二)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充分发挥郑东新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的优势,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区域总部入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把郑东新区建成企业总部基地。
(三)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三级商业中心,繁荣商贸流通。以“一环两线四街”(一环指CBD商业步行街,两线指农业东路、商鼎路沿线,四街指地润路、众意路、天泽街、九如路的特色商业街区)、宝龙城市广场和温哥华广场大型商业中心、如意河两岸为重点地区,推进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商业中心建设,构建集休闲购物、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精品家居、康体健身等功能的市级和区域商业中心。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繁荣家居建材、广告装饰等专业市场。
(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物流核心区。以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为依托,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运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的其它物流工程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
(五)发展会展旅游业,建设会展业基地和旅游业基地。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为基础,大力吸引各类会展企业、会展服务业入驻东区,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郑州文化旅游休闲业重要支撑和中部地区最活跃的会展旅游基地。
(六)发展文化传媒业,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以河南艺术中心、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郑州市图书馆新馆为平台,发挥祭伯城遗址商周文化、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列子故里道家文化的优势,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河南出版产业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传媒大厦、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为核心,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七)发展中介服务业,构筑中介服务业的集聚高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以提升区域服务水平。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借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催生新的组织形式,拓展专业法律、会计、税务、代理、经纪、评估、认证等高层次服务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郑东新区的中介服务功能区,努力构筑大都市中介服务业的集聚高地。
(八)培育软件信息业。推动以软件、网络增值业务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发挥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其他服务业的先导与支撑作用。
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一)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郑东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专业资金,由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专户,专款专用。
(二)凡属于郑东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郑东新区按其增加值、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对在CBD注册备案的企业或企业高管人员,2008年至2009年二年内按季度给予80%补贴,2010年至2012年三年按季度给予50%补贴;CBD以外注册备案的企业,2008年至2009年二年内按季度给予60%的补贴,2010年至2012年三年按季度给予40%补贴。补贴资金每季度由计财局对各企业分按上述比例进行奖励兑现。
1.现代金融业。新设立或新迁入郑东新区的金融机构总部或省级地区总部,外资金融机构分公司、分行或代表处。
2.企业总部。国家和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其它国内外企业在郑东新区新设立总部或研发、销售、采购、营运中心等分支机构,工商登记、税务注册在郑东新区并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
3.商贸服务业。(1)在河南省内控股10家以上分店、年营业收入达15亿,其中在郑东新区年营业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商贸服务连锁经营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2)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和经营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娱乐企业;(3)对在商贸服务业重点地区经营的商业零售及服务企业、国际知名品牌总经销(代理)商。
4.现代物流业。(1)在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内的AA级以上物流企业;(2)在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内从事报关、进出口代理、物流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物流服务类企业;(3)在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内从事第三方物流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
5.会展旅游业。(1)每年需在郑东新区主办1次以上展出面积在5000平方米的展会,或每年在郑东新区举办1次以上由不少于3个国家20名以上国外人员参加的国际性会议的大型专业会展公司;(2)直接为会议、展览提供专业服务的年收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且该类业务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50%的会展服务企业;(3)年旅游业务(非酒店类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6.文化传媒业。(1)新闻出版类企业;(2)经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企业。
7.信息服务和软件业。(1)从事数据处理、交换、分析等专业金融信息服务企业;(2)从事网络运营服务、增值服务和软件服务企业;(3)自主开发网络游戏软件产品企业;(4)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化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
8.中介服务业。经国际或国内行业权威组织认可,在同行业中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国际、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其中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咨询公司、人才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年主营业务收入800万元以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的年主营业务收入400万元以上。
(三)对符合本条第二款第1项的金融机构在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使用面积每平方米给予500元补贴;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每月给予10元补贴。
(四)对符合本条第二款第1项的金融机构、第2项的企业总部、第4项的物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副总经理级别以上的高管人员,如在郑东新区购买住房,按上一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80%进行奖励。
(五)采取企业让利、财政补贴的形式,由郑东新区管委会在商贸服务业重点地区预租部分商业用房,二年内提供给知名大型商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企业经营。
(六)对于符合郑东新区产业规划、出口纳入本区统计范围的、当年出口一般商品金额在200万美元(含200万美元)以上或当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产品金额在100万美元(含100万美元)以上,在郑东新区购买办公用房的使用面积每平方米给予400元补贴;租赁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使用面积每月每平方米给予6元补贴,对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贴不超过5万元。
(七)鼓励重点楼宇业主整合资源。对在郑东新区专业写字楼竣工后一年内入驻率达到70%的物业管理公司,三年内按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地方财力部分的60%给予补贴。
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郑东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统一规划、指导、协调郑东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工作。
(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业与对外开放、聚集产业的互促互利。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外来投资项目和重点发展产业用地保障,将其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满足经认定的项目用地需求。
(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外来投资项目和重点发展产业企业优先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探索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推行专员服务,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在工商登记、税务等手续办理以及其他方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五)减免行政规费。对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现代物流无需使用公共热力、天然气资源的建设项目,减免一定比例市政建设配套费。
(六)提供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人事、外事、公安、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外来投资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企业人员的出境申请,对企业聘用的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企业高层员工子女入学享受东区常住居民子女入学政策。
(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扶持外来投资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企业上市的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成立郑东新区国有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和贴息补助。
四、其它
(一)扶持对象享受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个人所得等财政补贴时,以国家规定形成郑东新区地方财力为计算依据。对既适用上级机关财税优惠规定,又适用本规定的,一律先执行上级机关规定,执行后与本规定相比不足部分,可补充执行;同一扶持对象可从优,但不得重复享受优惠。
(二)本规定实施过程中如遇国家或省、市颁布新政策,则按新规定执行;郑东新区已颁布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至2012年12月31日止。本规定由郑东新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企业的生命周期里有哪些金融需求
摘要: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科创企业通常轻资产、重研发、资金压力大,银行与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70年来,新中国经济、金融变化斐然,而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使命始终未变。将视野聚焦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高速跑道上,有一家以这座城市命名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秉持力挺实体经济的初心,发力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以创新之势跑在前面。在国庆70周年之际,上海银行交出硕果累累的“答卷”,并将以此为更高起点,在持续深耕实体经济的新征程中,实现打造“精品银行”的战略愿景。
以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引擎助科企腾飞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科创企业通常轻资产、重研发、资金压力大,银行与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通过推动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激励措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针对科企融资难,上海银行在中国银保监会的引领下、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加大了研究力度、优化了业务模式、缩短了业务流程,以实际行动为科创型企业发展助力。
科企“软资产”巧变风控“硬手段”
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公司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上海银行的“给力”支持。
博泰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化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制造、并提供配套服务的车联网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多个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目前拥有专利540项,并有1412项专利在申请中,是国内知识产权最多,创新能力最高的车联网企业。但同时,这也是一家轻资产公司,客户主要为整车厂。整车厂的付款周期长,导致博泰资金压力较大,融资需求迫切。
科创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它们大多是轻资产公司。但轻资产不等于没资产,只是缺乏传统意义上银行看重的“硬资产”,更多地是拥有“软资产”,比如知识产权、品牌、数据、团队、客户,以及未来走向资本市场可能的股权增值等。
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关键在于将科创企业的“软资产”变成银行可用于风险控制的“硬手段”。在对上海博泰公司的上下游客户、经营模式、结算周期等全面了解后,上海银行冲破重重困难,在无强有力的担保情况下,将整车厂的应收账款作为抓手,跳出传统授信模式,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的模式,给予上海博泰授信支持。
同时,为控制风险,上海银行还采用了双人核保方式,实地走访整车厂进行应收账款确权,确保整车厂的应收账款回款得到落实。在与上海博泰的合作中,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扎实落实应收账款的回款,都成为了上海银行重要的风控手段。
在2013年首次与上海银行开展合作以来,上海博泰开启了腾飞之旅:2018年,博泰成为上汽智能汽车平台和新能源汽车科创中心发起单位,获批政府研发资金支持;2019年博泰突破业务瓶颈,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第三方独立的车联网企业,从单一客户上汽集团发展至多个车厂合作(东风汽车、上汽、长城、一汽、上汽五菱等)。在2019年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博泰利用自身产品的绝对优势,销售规模从8亿直线上升至20亿元,大幅度占有了细分行业市场,逐步占据龙头地位。
随着上海博泰的稳步发展,上海银行逐步提升了对博泰融资规模,加大了支持力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账户清算、上下游、C端用户等维度提供了全方位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满足企业的需求,使企业实实在在体会到了银行政策的优势、创新金融服务的实惠。
创新培育一批科创企业
上海博泰的案例,是上海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针对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和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上海银行已支持了一批战略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银行先后支持了和辉光电第6代AMOLED显示项目、华力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设等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此外,近年来上海银行为上海硅产业投资公司的并购交易提供专属融资方案。
如今,在一批科创企业的心中,上海银行在他们初创时期结下友谊,一路走来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相伴成长。除了已登陆科创板的微芯生物,还包括致力于单克隆抗体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复宏汉霖、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行业头部企业深兰科技、致力于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半导体材料的上海新傲科技等等。
升级科创金融服务
据了解,上海银行围绕科创板成立了“科创板企业上市服务中心”,重点围绕两方面升级科创金融服务:一是坚持突破性的思维,不断提升对拟上市科创企业服务能力。目前,许多颇受市场关注、并已纳入科创板上市名单内的企业,都在成立早期就成为了上海银行的对公客户,上海银行针对性推出了覆盖“培育扶持、上市冲刺助力、上市后续服务”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投贷联动、财务优化管理、改制重组顾问、高管及员工持股计划、产业并购融资服务、股票质押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二是坚持立体性优化,以浦东科技支行为试点单位,加快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制机制,让服务更专业。包括为科创板企业信贷评审设立绿色通道;制定科创板客户专属信贷标准,以企业核心技术、经营性现金流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同时,加大在人力、财务、信贷等资源上的倾斜力度,完善考核配套机制,为大力发展科创金融打下基础。
为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银行还率先发布了“科创金融服务方案”:为科创企业提供1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并设立了科创金融专家库,通过对接资本、知识、机构,打造“上海银行+”科创金融服务大平台。截至2018年末,上海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8%,大幅超过一般贷款平均增速。
识于微时相伴成长,普惠金融精准滴灌
金融从来都不是孤立环节,只有距离实体经济越近,才能越彰显出它的服务价值。
中国银保监会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原则,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上海银行始终认真贯彻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要求,谨记肩负的普惠金融使命,沉入基层一线,挖掘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其谋良策、出实招。当上海银行一次次叩开中小微企业的大门,那些真真切切的需求自然而然浮现了出来。站在中小微企业的角度,上海银行发现要解决行业内普遍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需要不断突破普惠金融的服务速度、广度和深度。
供应链交易信息,为小微“增信”
普惠金融践行多年,但真正谈到要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不少银行仍然存在着“不敢贷”的心理。一边是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另一边则是要守住的风险底线。传统银行与这些没有业务往来的中小微企业如何建起信任感?
为此,上海银行摸索出的一套办法是聚焦“线上化、平台化、标准化、集中化”建设,上线“上行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物流、资金信息,实现为中小微企业增信的目标。
据了解,上海银行与中船成套物流正在共同搭建线上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与第三方技术平台的合作,中船集团的上游供应商登陆该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在线上发起融资流程,快速拿到融资资金。此外,上行e链平台运用数字化思维,更深的结合、应用供应链交易场景,将产品嵌入到原有交易的过程中,实现更优的客户体验。比如,上海银行与海尔集团合作,在海尔的经销采购平台加载上行e链的融资产品,经销商在采购过程中可直接选择融资模式进行支付,上海银行根据其历史采购数据进行额度审核,在线实现放款,通过将银行产品直接嵌入到交易场景,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供给效率。
"银税互动”,搭建完整金融生态系统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想要发展普惠金融,相比于单纯发放一笔小额信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上海银行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大数据,结合服务场景,实现线上批量化、智能化操作,较好地解决了银行“不能贷、不愿贷”的问题。
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制作的兴诺软件虽然已经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名号,却碍于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且年销售收入不高,因此在寻求融资时还是屡屡碰壁。
在了解到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为B级且纳税情况较稳定后,上海银行主动为其推荐了“银税互动”金融服务方案。这套方案无需企业提供房产抵押等硬担保措施,只要获得经企业授权的纳税信息,再通过多维度风险大数据分析,就可准确还原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在通过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后,兴诺软件顺利获得了100万元利率优惠的类信用担保贷款,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随着兴诺软件营业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该公司正考虑继续以“银税互动”模式,从上海银行申请增量贷款。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红利期。上海银行正在学习如何与科技平台合作,共同搭建起一个共赢生态圈,让金融服务变得更便利。
近年来,上海银行在服务本地小微企业时,充分利用上海金融生态好的区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与政府、园区、担保机构、商会协会等第三方合作对接,积极打造上海银行+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投融资、顾问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据悉,上海银行已为上海市接近一半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
前7月普惠金融贷款同比增51.88%
在上海银行看来,依赖少数核心客户资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在经济转型发展、金融市场开放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难以为继,银行必须着眼长远,提升自身服务各类经济主体的能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将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自身客户结构与业务结构,提升主动经营管理能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也与上海银行打造“精品银行”的战略愿景相契合。
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级,上海银行在搭建上海银行+平台基础上,坚持突破性思维与综合化推进,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出发点,深入了解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性,以需求驱动产品、服务、渠道、流程的创新,不断优化客户旅程,努力提升服务质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金融服务。
在开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上海银行坚持:一是围绕共性化需求,打造标准服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流程一般较简单,其金融需求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于一般性结算与融资;但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对效率和便捷却有很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特性,上海银行着力打造标准化产品服务体系,以“简单、方便、高效”为服务目标,让小微企业在得到好的金融服务中、在实现好的发展中感到幸福。
截至7月末,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06.2亿元,较年初净增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88%。
发挥城商行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既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最快、市场经济最为成熟、信用环境相对优良的区域之一。金融业的协同联动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扎根长三角区域的城商行,上海银行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多措并举倾力支持长三角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牵头凝聚城商行同业合力
上海银行近年来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自身发展及服务区域的重要机遇,致力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一是加快渠道经营网点布局,目前在长三角所设机构占全行的85%。二是支持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对长三角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能源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给予金融支持。三是服务长三角公共事业和社会民生,探索长三角异地就医改革的金融服务方案,与上海市医保局对接急诊及部分门诊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服务工作。四是借助长三角城商行联席会议平台,在城商行中发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牵头作用。
据了解,围绕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上海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包括为长三角多条轨道交通建设,国家电网、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能源项目建设提供授信支持;与松江区政府、上海双创投资中心、清华启迪控股共同出资成立G60科创走廊母基金,投资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领域的基金与项目,支持科创产业发展。
不仅自身发力,上海银行还牵头凝聚城商行同业合力,一起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去年底,由上海银行担任轮值主席行的第十一届长三角城商行联席会议举行,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商业银行、部分民营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等共22家单位齐聚黄浦江畔,围绕如何深化长三角城商行协同联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展开交流研讨。会上,包括上海银行在内的多家单位还签署了跨境金融业务合作备忘录、深化同业业务合作备忘录,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会议上,长三角城商行共同发起关于加强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加紧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倡议,“深化行际协同联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调机构;回归金融服务本源,提升区域实体经济服务能级;认真落实金融政策,全力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支持长三角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四新’经济支持力度……”十条倡议鱼贯而出,彰显出长三角城商行携手同行,服务民营经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信心与决心。
20条措施“适配”实体企业
今年5月,上海银行举办了主题为“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科创、民营、中小微企业等各类企业把脉问需,并推出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的20条措施。
为使银行金融服务与长三角各类实体企业发展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上海银行主动对接长三角实体企业共同关切与需求痛点,邀请区域内先进制造、高新医疗、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20家企业参加座谈会。会上,银行与企业展开深度交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贷款授信、并购投资、债务融资、跨境金融、资金结算等方面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及合作空间务实探讨。
上海银行针对长三角企业集中介绍了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出的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20条更是“干货满满”,包括携手政企共建产业合作联盟、倾斜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及优质产业、降低企业金融服务成本、科学设定民营企业授信审批条件等。
会上,上海银行与多家长三角地区企业签署银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经营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发展。
“三大金融”持续发力
未来,上海银行将重点通过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民生金融“三大金融”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的政府、企业、居民相伴成长。
科创金融方面,将针对长三角区域科创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全方位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全线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为区域内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打造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力争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
民生金融方面,将主要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政府重大工程、园区建设、旧区改造、社保医疗、教育卫生、养老康养等社会民生相关领域推出系列金融服务措施。
发布于 2022-07-15 17:22:36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14:03:5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12:3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