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说明结合近两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状况做相关分析
- 2、经济情势分析会怎样分析分析甚么
- 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论文
- 4、2010年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我国股市下跌的原因
- 5、当前金融形势分析
说明结合近两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状况做相关分析
2009 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宏观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进入稳态增 长。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普遍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预测 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区间为 9.6%~10%。2010 年, 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但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结构性、 发展性和体制性的矛盾。 因此, 应该把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并 把“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作为宏观调控思路。 2009 年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前三个季度 GDP 增长分别 6.1%、7.1%、7.9%,整体表 现好于预期。 在外部需求放缓的情况下, 政府采取了一揽子刺激内需的政策, 投资快速增长, 消费稳步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10 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2009 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 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十大产业振 兴规划,先后 7 次上调出口退税,采取了大力鼓励和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2009 年国民经济逐季反弹,实现了“V”型复苏,全年宏观经济运行有如下五个 方面的特征: (一)投资驱动明显 2009 年前三个季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3.4%, 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最 为关键的作用, 拉动经济增长 7.3 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民生性投资加快,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 72.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 68.3%;中西部 地区投资高速增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分别为 28.1%、38.3%、38.9%,西部地 区投资增长最快;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回升,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5.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44.8%,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 (二)消费稳步提高 2009 年,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12733 亿元, 同比增长 15.3%, 全年月度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 15% 左右。 消费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促进了消费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同比实际增长 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9.2%。第二,农村消费增长快于 城市。家电下乡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1~10 月份,县级和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速分别为 16.4%、15.6%,高于城市 15%的增速,农村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城市的格局得到改 变。第三,居民消费支出的稳步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前三个 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1.9%。 (三)外贸降幅收窄 2009 年,国家出台了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担保等一系列支持对外贸易发展 的政策措施,对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出口企业信心、保持我国出口竞争力产生了积 极效果。从外贸运行数据来看,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逐步收窄。11 月份,外贸 进出口总值 208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9.8%,环比增长 5.4%,进出口总值实现 2009 年年内 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同时,1~11 月,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 19640 亿美元,同比下降 17.5%,进出口降幅收窄 20%以内。 (四)就业形势向好 2009 年以来,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措施迅速启动,多管齐下保就业。中央财政预 算安排就业资金 420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6。7%,增幅前所未有。“保就业”成效明显,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1~11 月,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013 万人,年初确定的城镇新增 就业 900 万人的目标提前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 4.3%,与往年基本持平。1~10 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83%,前三季度全国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达到 15198 万人, 比去年底增加 1157 万人。但是,就业问题仍然值得高度关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测算表明,2009 年我国需要就业的人员超过 2400 万,供求缺口总体还在加大。 (五)物价低位运行 2009 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H)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保持较低水平(见图 1)。从消 费者物价指数来看,2009 年 2-10 月 CPI 均为同比负增长。11 月份,受翘尾因素和季节性食 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实现年内的首次转正, CPI 同比增长 0.6%。 从生产者物价指数来看, 受经济危机影响, 1~6 月份,PPI 逐月下滑,降幅较大,从 7 月份开始,随着经济的回缓, 市场需求上升,PPI 触底回升,但仍低于 CPI 增幅。 二、2009 年经济景气指数及经济增长预期变化 经济景气指数及经济增长预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是经济周期变化的晴 雨表。2009 年下半年,各类经济景气指数普遍提升、增长预期不断调高,经济回升势头强 劲,中国从恢复性增长阶段进入稳态增长阶段。 (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趋势逐步增强 经济景气指数对刻画经济运行特征与趋势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通过对宏观经济景气指 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分析,表明未 来中国经济回升态势不断增强。 1.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 1.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 宏观预警指数从 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先行指数、 一致指数、 预警指数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 指标。从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和预警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回升态势平稳。 2009 年 5 月份,宏观预警指数从“浅蓝灯区”转入“绿灯区”,显示了我国经济由偏 冷阶段进入正常阶段。10 月份,预警指数达到 94.7,连续第六个月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 区”,说明整体运行持续平稳态势。从全年数据来看,一致指数低位区间出现在一季度,二 季度以来该指数持续回升,10 月份,一致指数达到 98.5,虽尚未恢复上年同期水平,但早 已走出谷底,显示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先行指数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 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10 月份,先行指数为 105.6,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这无疑 显示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的经济运行将持续出现良好的态势。 2.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2.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2009 年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 124.4,比二季度回升 8.5 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回 升至 120.1,比二季度提高 9.9 点。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内回升,工业企业景 气指数为 120.5,比二季度提高 8.5 点,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二季度提高 5.6、8.4、9.5、 6.7 和 6.7 点,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增幅明显,比二季度有升,分别达 15.1 和 12.1 点。从企业类型来看,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 148.1,在二季度大幅提高 17.1 点的基础上,又提升 15.1 点;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 123.3,比二季度提高 6.5 点;小型企 业景气回升至景气区间,指数为 107.1,回升 8.5 点。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回升幅度大大低 于大型企业,显示中小型企业仍未完全走出生产经营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3.消费者信心小幅稳步攀升 3.消费者信心小幅稳步攀升 消费者信心小幅稳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反映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009 年,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消费者信心也得到了提振。10 月份,消费者预期指 数为 89.1,达到了自 2008 年 12 月以来的最高点;消费者满意指数在 7 月至 9 月迂回徘徊 后,实现连续两个月反弹,达到 87.5;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 88.5,为全年最高点。消费者 信心指数提升显示,消费者普遍认为未来就业市场稳定、收入预期向好、经济前景乐观。 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高位企稳 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高位企稳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 5 个主要扩散 指数加权而成。通常 PMI 指数在 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 50%,反映经济衰退。 2009 年 11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 55.2%, 连续九个月高于经济扩张和衰退的临界 点,预示经济景气度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开始稳定,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回升态势可能趋稳。 分行业来看,11 月份,20 个行业中,只有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 及炼焦业、饮料制造业 3 个行业低于 50%,其余 17 个行业均高于 50%;分项指数来看,新 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同 10 月持平;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 指数、 原材料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有所上升;新出口订单指数、 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 从业人员指数有所下降。2009 年末,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可能继续提高,表明国际金 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异常波动基本消除, 正由刺激性政策下的恢复性增长向常态下 的稳定较快增长转变。 (二)经济增长预期不断攀升 2009 年受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断释放的影响, 前三个季度 GDP 增速一路攀升,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强化,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逐步增强。国内外一 些权威机构陆续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8 家机构对 2009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平均预期 水平从 7.9%升至 8.6%,调整幅度为 0.7 个百分点(见表 1)。 2009 年三季度以来,国内外诸多机构仍再次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取决于以下 三个因素:第一,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果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得到反映,同 时伴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到位,经济刺激效果还将持续显现。第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整体 趋好, 出口贸易形势逐步好转, 出口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第三, 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消费对于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与 2009 年相比,2010 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欧洲、美国、日本等 主要经济体相继复苏,中国出口贸易逐步增加。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经济增长动 力仍然充足,经济有望实现稳定较快增长。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欧美日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 其经济复苏速度及进口需求走势将对中国的出口前 景将有很大影响。 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经济复苏及企业投资回暖将进一步带动对中 国进口的需求。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刺激计划的激励下, 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出现明显改 善,一些经济指标也已经回升到本轮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市场信心正在重筑。美国占中国 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其制造业的改善和再库存的启动将带动中国出口的复苏。2009 年 11 月份,美国制造业进口指数超过临界值 50,达到 51.5,制造业进口萎缩周期已告尾声。未 来几年,美国在“一揽子”刺激计划及新技术、结构调整的作用下,经济可望走向复苏。日 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央行通过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推出的 10 万亿日元新经济 刺激方案,使得其金融环境更为宽松,经济增长出现积极变化。2009 年四季度大型制造企 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季回升,达到-24,且超过了此前-27 的经济学家预期均值。日本制造 业复苏将增加进口需求,拉动中国出口。 nbsp; 由于广泛而协调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各国经济普遍出现转好迹象, 良好的外 部经济发展环境也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明显好转。 然而, 世界各国经济主要靠政府投入推动, 失业率普遍偏高, 经济复苏十分脆弱, 加之国际通胀预期不断加大,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这都使得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2010 年中国经济内部环境将继续得到好转。从供给方面看:一是资金供给潜力巨大, 国内储蓄率一直维持在 40%以上; 二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人口总量处于上升阶段, 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三是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 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质量将得以改善。
经济情势分析会怎样分析分析甚么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2011年既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近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由于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城市化和居民消费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5%至7.8%之间。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并不会大起大落。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经济总量的数值将会更大,国家实力更为强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更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政治体制将会更为优化,政治透明度将会更高。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有许多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崭露头角,群众的文化生活将会更为丰富多样,对参与群众文化的积极性将会更强,群众对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我国民营经济从占半壁江山以来,又有了快速增长,目前,民营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的65%,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占比还会高达80%以上。 当前经济运行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周期,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形成刹车效应。前期经济增长速率有所下滑,目前,工业增速已呈现出一些缓中趋稳的迹象,但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会带来新的冲击,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当前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纺织品产能过剩,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其中,钢铁价格已连续21个月下降。同时,随着前期新上产能集中释放与市场需求回落“双碰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市场对价格下行预期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也在加大,经济下滑压力增大。 从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要更加复杂,存在更多变数。外部需求萎缩与内需增速放缓相互交织使得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此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增速减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复苏前景不容乐观,都将使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但近几个月来经济局势有所好转。但有专家预测的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会达到4.5%,这给人们闪现了一丝曙光。 而从国内看,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和产出增速普遍低于市场预期,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政策,内需拉动作用有所释放,但由于国内前期经济增长累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上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内需拉动作用还没有突出表现,内生性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2011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了新一轮的下滑,这是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工业经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增长以后,所必须面对的调整过程。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切实缓解企业困难,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防止工业增速进一步下滑。 进入2013年,由于进行了“压产能、促消费、抓转型、扩出口、稳增长”的系统措施,才取得了全年经济增长率7.7%的好成绩。2014年第一季度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建设局势平稳,经济增长率为7.4%,经济总量实现12.8万亿元,物价指数涨幅仅为2.3%,尚处在人们的预期之内。 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首先从少量的几个试点进行试验,在掌握了初步经验之后,再行推广。而要推广实施,就要合理规划,防止生活设施上的不配套,以及布局上的不合理,还要避免乱砍树、乱并村、乱拆迁,以及避免推山填湖。 目前,从人口构成上而言,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早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中,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即将从顶峰开始下降,而此前部分制造业集中地区就已出现劳动力人口紧张的局面,一方面企业难以留住技术熟练的员工,另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艰难的抉择。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同年国内国民生产总值为56万亿元。201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实现同比增长8.1%,实现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但城乡之间、城与城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人均收入依然高低悬殊,差距很大;此外,同年我国财政收入12.6亿元,全国人均近万元。去年我国人均GDP仅为6700美元,既已进入老年化社会,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一万元才进入老年化社会,我国是“未富先老”。 过早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经济建设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之下,中国制造业为积极面对国外先进制造的冲击,正在加速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期间的标志性事物,这就是工业机器人将大规模应用。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1.3%。2014年年初中国首次成为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50.0之上,由负转正,经济复苏态势明显。2014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新培育的新兴产能尚处在“空窗期”,但经济建设还会保持相对平稳地增长,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7.5%左右,到时,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达到6.2万亿元。 此外,上年我国有近亿人次进行了出境游,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处境人数和购买力跃居世界第一。截止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四分之一。对此,今后还可以继续看好。 房价连续涨升后处于高位,年初就出现了滞涨走软,各大城市跌幅在10%左右,与此同时,销售量萎缩,成品房空置率增大。但尚未出现断崖式的暴跌。楼市在年初首先从杭州高位滞涨后下滑,当前“退朝走势”正在向三四线城市蔓延。 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也在增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扮演的大国角色,均给予了充分的尊重、适应和接纳。 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要翻一番,开始和美国比肩。摆脱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向着工业大国迈进,加速追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十年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社会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中共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 2030 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当前经济运行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周期,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将会形成刹车效应。前期经济增长速率有所下滑,目前,工业增速已呈现出一些缓中趋稳的迹象,但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会带来新的冲击,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当前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纺织品产能过剩,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其中,钢铁价格已连续21个月下降。同时,随着前期新上产能集中释放与市场需求回落“双碰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市场对价格下行预期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也在加大,经济下滑压力增大。 从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要更加复杂,存在更多变数。外部需求萎缩与内需增速放缓相互交织使得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此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增速减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复苏前景不容乐观,都将使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但近几个月来经济局势有所好转。但有专家预测的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会达到4.5%,这给人们闪现了一丝曙光。 我国经济政策已从保增长转变为稳增长 我国经济政策在实行保增长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为了任期政绩,盲目采用扩张式的投资措施,铺摊子、摊大饼,这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环境的加速污染,市场的通货膨胀。 政府所采取的是一种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遏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绿色能源,改善民生福利,财政支出增加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的拨款。 不可否认,稳增长还能够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稳增长也是我国的一个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政策策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前些年已经非常高。如果我们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势必需要实行更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必将招致通货膨胀。因此,使经济稳定增长是主旋律。 而从国内看,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和产出增速普遍低于市场预期,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政策,内需拉动作用有所释放,但由于国内前期经济增长累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上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内需拉动作用还没有突出表现,内生性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总体经济企稳向好的同时,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当前经济的增长还是依赖投资拉动,而外需萎缩、内需仍然不足,生产方式粗放,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因此近年要把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民众收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当然,更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调整到依靠技术创新上。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给稳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政策仍是稳增长的主角。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方向,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要进一步做好项目储备。加强重点水利工程、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农村电网以及城市医疗、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工作任务,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加大政策预调力度,适时分步启动项目的实施。 对此,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明天的经济结构,因此投资主管部门要慎重运用投资工具,避免重蹈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所以要加大不会因外需疲软而出现产能过剩的“非贸易投资”,即面向内需的投资,如养老设施、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城市给排水管网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论文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篇1
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研究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以成功应对,从而使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平稳,但是经济金融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仍然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金融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并就如何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无疑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
1.成效和机遇
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问题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
因此为改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保证其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
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
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
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
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
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
结束语
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我国股市下跌的原因
2010年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我国股市下跌的原因:
1、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严格调控措施。这导致房地产股价在利空的不断干扰下持续下跌,而房地产板块在权重上占有主导地位,从而拉低指数。
2、外围银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的货币进一步推高国际资源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内资源产品,其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尤为明显,国内物价随之大幅上涨,使得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CPI的持续攀升大大出乎投资者的预期,双重利空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股市下跌。
3、股民缺乏信心。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恶化扩散,国内经济受转型和周期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行压力较大,这些基本面因素是导致市场走弱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股市下跌分析:
1、流动性收紧
当流动性收紧时,股票市场一般都会下跌。但是这样的下跌对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内在价值一般影响不大。但是,流动性收紧往往预示着未来通胀的上升,这对所有企业都是有害的。
2、负面事件消息
很多情况下负面消息一般都还没有真正影响到公司的业绩,但是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人们面对负面消息,认为未来的业绩肯定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卖出股票,股价下跌。负面消息,根据负面程度的大小,也会是非常强的股价下跌催化剂。负面消息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由于人们厌恶风险,厌恶不确定性,负面消息往往带动股价下跌。
3、股价高估
从长期看,股价必将回归内在价值。但是,从短期看,股市还只是一架投票机。过高的估值并不能自然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4、业绩低于预期
可以说业绩低于预期是股价下跌非常强的催化剂。
5、经济波动
从宏观到微观,经济总是处于波动之中。
当前金融形势分析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稳定下来啊。
中国经济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难
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在我国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向如何?我想谈几点看法。
经济下行难以逆转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以此来推算,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势表示担忧。
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电量增速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 主要问题在于出口和投资贡献下降,其中出口贡献下降了0.9个点。 现在看来,经济下行加剧正在进行中,很难判断何时见底,因为未来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一旦发生,底可能是一个很长时期。 从金融动荡到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
四大因素影响通胀压力
国内9月份CPI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PPI与CPI双降之后,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胀形势如何?
其实,CPI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国际商品市场近期大幅下跌。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四季度通胀有望继续回落,但2009年通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谢绝粘贴}
西方国家兜底式规模空前的救援计划,始终是未来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就国内来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会否震荡后返身向上。因为市场流动性疏缓后,资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亮点的话,只可能有三个去向,消费信贷、新兴市场和能源等资源市场。如此一来,商品市场反弹,从而对PPI产生新的推力。 2、财政能力的减弱将迫使政府放松价格管制,从而使积压已久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 3、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后,制造品的供给层面将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4、不得不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从货币供应层面推动物价上涨。
企业最大压力是外需骤降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1.4%。这一数据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加剧,增速回到个位数是大概率事件。 企业面临四大压力: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骤降。如果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对于一个出口已经占到GDP40%的国家,是致命的。
现在看来,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稳,主要是上半年订单延续,而1~9月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从市场明显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美国经济还维持2%的增长。但是9月份后期,雷曼事件后,感觉明显不一样了,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防火墙被冲垮,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进入显著衰退,溢出效应波及全球,中国出口很不乐观。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个位数增长。
明年人民币贬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2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总的看来,7、8、9这三个月资本流入下降很厉害。金融海啸过后,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正在发生。 美国经济去杠杆,消费信贷会大幅萎缩,与之对应的新兴市场出口模式的经济前景悲观。同时,变卖资产大量资本撤离去回补母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满足去杠杆的财务调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趋势延续下去,不排除中国外储2009年中期后出现下降的月份。 事实上,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既有经济模式的尽头,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已经出现明显拐点。在中国新的模式出现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空间已经耗尽。 这一点,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了明显贴水。2009年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国制造业很脆弱 (建议别复制,复制者检举。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制造业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资源和市场都捏在美欧的手里。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都不在中国掌控,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巨头等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制造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 这样的结构非常脆弱,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必然是企业大量倒闭。
要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是否存在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伤筋动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观上看,主要是调节投资和消费的结构,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坚定地转向内需消费主导的经济体。 微观层面上,企业所谓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不准确,并不是把我们劳动密集型赶走,内迁,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问题关键是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 (建议别复制,复制者检举。本回答属_ Lady.版权
发布于 2022-07-15 02:53:4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06:32:2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4 21:09:14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4 22:50:44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5 06: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