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没有电大 心理与健康复习题啊??参考一下
电大2010心理与健康形成性考核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神经中枢 大脑 外界刺激
2.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3.认知因素 情绪因素
4.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5.空间 精神 行为
6.斯金纳
7.瑞士
8.罗杰斯 非指示性疗法
二.名词解释
1.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经过学校才会的,具有暂时性质的反射。
2.动力定型是人脑中形成的各种暂时神经纤细是按照客观事物直接的联系及其内部的关系,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一系列的暂时联系,构成了复杂的暂时联系系统,这些已经巩固了的暂时联系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3.亚健康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4.心理健康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具有一中持续良好的心情,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一直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5.第一信号系统是凡直接作用于有机体感觉器官而引起信号作用的具体刺激。
三.简答题
2.健康人一般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答:1.生长发育良好 2.神经系统的功能好 3.心肺功能好 4.身体素质好 5.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强
3.怎样预防亚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
答:1.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身心紧张
2.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
3.信心十足地适应不段变化的社会环境
4.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师傅具有同一性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四.论述题
1.答: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客观因素
2.答: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心理符合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完整,正视现实和接受现实的特征,则这个人心理是健康的。
作业2
一.填空题
1.广义学习 侠义学习 2.巴甫洛夫 桑代克 华生 3.正迁移 负迁移 4.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5.面部表情 体态表情 语言表情 6.诚实原则 宽容原则
二.名词解释
1.广义的学习指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有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过程。
2.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
3.认知派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4.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6.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7.人际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动态互相作用过程。
三.简答题
1.答:学习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人生命的本体。
学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又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2.答:区别:1.在基本结构上,陈述性知识学习是以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和原理意义的学习;而程序性知识学习是为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的学习。2.从意识控制的程序来看,陈述性知识学习是一种意识控制程度较高的学习,激活速度慢,往往需要很强的意识参与;程序向知识学习是一种意识控制程度较低的学习,激活速度快。3.从学习速度来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累积,但遗忘的也较快;程序向知识学习速度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水平,但不易遗忘。
3.答: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2.让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一个人只会有意识地关注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而这种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效果。3.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从做中学。
4.答:1.问题解决策略。2.记忆策略。
5.答:区别:1.情绪出现比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节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6.答:1.传递信息的功能。2.心理保健的功能。3.行为协调功能。
7.答:1.临近吸引2.外表吸引3.个性吸引4.相似吸引5.互补吸引6.互相吸引7.熟悉吸引
9.答:1认知障碍2.情绪障碍3.人格障碍4.能力障碍5.心理失常引起的障碍
四.论述题
1.答:影响学习的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2.答:方法:1.强化自我认识。2.让谦虚感染人。3.以合作接交人。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5.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措施:1.提高语言表达技巧。2.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3.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4.合理利用行政手段的强制功能。5.拓宽沟通渠道。
作业3
一.填空题
1.独特性 稳定性 2.内倾型 外倾型 3.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4.外倾性 神经质 精神质 5.自我中心期 客观化时期 主观化时期 6.自我扩张型 自我萎缩型 7.团体治疗法 系统脱敏法
二. 名词解释
1.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气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典型,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人格障碍就是一个人典型的,惯常的行为模式表现得异于常人的特点。
5.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长期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遭遇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和体验。
7.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对付受挫后的紧张与焦虑的有效方法。
三.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提出了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三我平衡,人格就会得到和谐发展,否则,就会产生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
2.答: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自我调控系统
3.答: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4.答:1.症状标准 2.严重程度标准 3.病程标准 4.排除标准
5.答:形成原因: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治疗方法:1.通过认知领悟疗法,明确认知,提高自我控制力。2.改善家庭环境,培养独立生活能力。3.行为矫正
6.答:自我意识结构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住到心境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调节作用。
7.答:1.物理世界 2.社会比较 3.反射性评价 4.内省 5.自我知觉与归因
8.答:1.个体生理因素 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3.自我期望与实际有效行为不匹配
4.人际交往不适 5.动机冲突
四.论述题
1.答: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某些特定的需要,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需求满足了,那么个体就会顺利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需求未被满足,那么就会停滞或倒退。
2.答:标准: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 4.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如何塑造:1.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认识自我,悦纳自己 3.提高自我防御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丰富知识,加强自我修养 6.培养良好的习惯
3.答:1.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3.调节自我抱负水平。4.进行正确的挫折归因。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保持健康的情绪。7.养成良好的性格。8.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9.走出自我挫败的误区。
作业4
一.填空题
1.网络行为成瘾 网络交往成瘾 2.师生咨询 成员互询 3.职业导向系统 职业动力系统 4.气质 性格
二.名词解释
1.厌恶疗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2.代币法是行为治疗方法的一种,通过使用诸如筹码、积分、纸片等作为强化物,以发挥正负强化作用而实施的行为改变方案。
3.理性情绪疗法是艾利斯创立的一种网络成瘾的认知疗法。
4.团体心理辅导是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集中进行行为干预和辅导,要靠“团体场”的力量与网络成瘾者自己的积极努力而达到矫治成瘾的目的。
5.择业心理是指人们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待职业和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
三.简答题
1.答: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临床上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类型:1.网络色情成瘾 2.网络关系成瘾 3.网络行为成瘾 4.信息收集成瘾 5.网络技术成瘾或电脑成瘾
2.答:1.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2.正确把握自己的情绪,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不友善的交往。3.对信息由辨别真伪的能力。4.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5.良好的自我意识。6.良好的人际关系。7.忘我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答:1.网络自身的诱惑 2.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3.上网者自身人格特点 4.压力
5.答: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类。多血质的人适合对外交交往比较多,挑战性比较强的职业;粘液质的人适合比较稳定的,按部就班的职业;胆汁质适合需要经常打交道,工作内容和环境不断变化,且比较热闹的职业;抑郁质的人适合从事安静,细致的职业。
6.答:1.客观认识自己,优化人格 2.主动适应社会 3.增强就业能力 4.寻求心理咨询
四.论述题
2.答:1.反向实践 2.外部阻止物 3.制定目标 4.节制 5.提醒卡 6.个人目录 7.支持小组 8.家庭治疗
3.答:首先,要引导求职者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帮助求职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再则,要引导求职在择业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对未来的预见性,最后,要使求职者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
作业5
一.填空题
1.动力模式 行为模式 2.消极攻击人格 成瘾性 3.学绩测验 人格测验 4.教育测验 职业测验 5.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 艾森克人格类型测量表 6.罗夏墨渍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7.摩尔根 莫瑞
二.名词解释
1.神经质是为了对付紧张刺激和避免焦虑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是一种防御模式。
2.心理生理紊乱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躯体疾病,是由于心理紧张,特别是情感紧张转变为实际组织的损害和生理平衡的失调。
3.消极攻击人格叫叫做被动攻击型人格,通过表面积极的答应顺从,而内在和行为上消极的拖沓,不作为。
4.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
5.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用分数或等级对人们心理行为进行量化的描述。
6.人格测验是对人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测验。
7.投射测验是一种想象式的测量方法,通过一定的媒介,让被试建立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无束的情境中显露其人格特征。
8.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认得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三.简答题
2.答:神经质的本质上焦虑。 特征:1.智力减弱 2.无法松弛的紧张不安 3.极端的自我中心 4.对爱情的过分需要 5.过敏 6.不能做出决断 7.僵硬和保守 8.人格解体 9.反对帮助
3.答:人本主义疗法的根本特征是以人为本。
5.答:优点:1.比较客观,不易受测试者主观偏见的影响。2.测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每个被测对象较为丰富准确的资料。3.如果量表编制得好,组团的效应相当高,远比在实际工作中淘汰的办法更高效。
局限性:1.心理测量本身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不少心理测量确实存在科学性问题。2.运用心理测量很可能不公平得使合适者落选。3.被测试者可能利用心理测量的不足,介入一些非测量规范所要求的行为。4.心理测量可能被为获取测量资格证的人以及未经专门训练的人员滥用而造成失误。
四.论述题
2.答:精神分析疗法是建立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运用自由联想,释梦,对移情的分析与解释等技术,探究个体无意识中本能的冲动和压抑的经验,追寻童年不幸的经历,探究病变的根源,并经历自由练习阶段,移情阶段,疏泄阶段,梦境分析阶段,解说和说服阶段的治疗来帮助患者康复的一种治疗模式。
系统脱敏方法有效依据的原理是?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
求小学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
一、发展性心理问题
1、适应不良:
①表现:
认知方面:担心不被接纳、怀疑自身能力、感到力不从心、害怕跟不上环境节奏等。
情绪方面:紧张、焦虑、厌烦、生气、自卑、抑郁、孤独。
行为方面:退缩、回避、过分自我保护、消极被动等。
②原因:
个性特征:气质、性格等
家庭因素:原生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期待等
心理准备:
个体生活经验:
2、学习焦虑
表现:
认知方面: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
情绪方面:紧张不安、烦燥、失望、敏感多虑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失眠、躯体反应
原因:
外源性:社会、学校、家庭
内源性: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动机过强、负性经验、气质类型、归因方式等。
3、人际交往困难
表现:
认知方面:对自己交往能力信心不足、担心交往失败、不信任交往对象
情感方面:嫉妒、猜疑、自负、自卑、敌视、焦虑、恐惧
行为方面:被动、冷漠、退缩
原因:
个性因素:性格缺陷、气质不同
个人经历:交往受挫、交往经验不足
环境因素:原生家庭生活环境过分单一、父母交往行为不良等
4、情绪情感问题
表现:
情绪体验方面:含混不清
情绪表达方面:述情困难(非“述情障碍”)
情绪控制方面:忍耐(压抑、痛苦、抑郁、自我攻击等)
发泄(对外攻击、摄食障碍、购物成瘾等)
逃离(幻想、疾病、另一种环境 )
原因:
性格内向、过分敏感;
言语表达能力不足;
对压力习惯于回避;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5、青春发育期的身心问题
表现:
对生理变化的不安和恐惧;
对外在自我的不满;
对内在自我的不满
原因:
性教育缺失;
心理压力过大;
青春发育期身心发育冲突。
二、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的种类(CCMD—3)
①偏执型人格:
无足够依据地认为别人对其有恶意、对人和事多偏见;
对自己不满意的事耿耿于怀、不予宽容;
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
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和戒备、对人缺少信任;
对人和事表面不屑一顾,内心却很在意;
凡事倾向于推卸责任、做错事后拒绝接受批评;
常常觉得自己受到轻视;
常有不安全感,并经常感到不愉快。
②分裂型人格
常有与现实脱节的怪异信念和想法;
行为表现奇特,与众不同,不修边幅,不能顺应环境;
表情呆滞,对人情感冷淡;
缺少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
言语怪异离题,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
对别人的评价无动于衷,无强烈情绪体验;
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处境;
③反社会型人格
仇视社会和公共道德;
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和同情心;
无责任感、伤害他人之后无羞愧悔改之心;
常发生反社会言行;
易激惹,鲁莽,常表现出攻击性;
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罪恶感。
④强迫型人格
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
固执刻板,注重细枝末节;
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
过分疑虑,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
常出现“思维反刍”现象;
墨守陈规,循规蹈矩。
⑤表演型人格(戏剧型 癔症型 歇斯底里型)
人格不成熟,心理发展与生理年龄不同步;
行为做作,情绪表露过分;
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喜欢引人注目,表现欲强;
社会适应不良,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易受暗示,好幻想,且想象与现实不分。
⑥回避型人格(自闭型人格)
回避与他人有亲密的接触;
行为退缩,长期全面脱离社会关系;
敏感羞涩,回避他人注意;
易感到受伤害;
紧张焦虑、自卑胆怯;
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
过分自尊。
⑦自恋型人格
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性和自我优越感;
沉湎于自我欣赏中难以自拔;
对自己的长处夸大其词;
坚信自己有独特的魅力,嫉恨别人不能赏识自己;
渴望赞美和关注、渴望重视与崇拜;
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
受挫后外归因。
⑧依赖型人格
对他人的亲近和归属有过分的渴望;
常有无助感和被遗弃感;
过分容忍和讨好他人、委曲求全;
无独立自主精神;
渴望得到他人同情、关怀和抚爱;
常扮演弱者和不幸者的角色以换取他人的同情和关注;
自卑。
⑨边缘型人格
人际关系波动:对自己依赖的对象无故疏远,但又不能忍受孤独,常有莫名的空虚感;
情绪不稳定:两极情绪转换无常,不能自控;
行为具有冲动性:可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企图和行为;
自我同一性混乱:常出现自我认同障碍,对自我感觉和自我身份不确定。
⑩性变态
同性恋 恋物癖
异装癖 易性癖
露阴癖 窥阴癖
其他:性虐待癖(施虐淫癖、受虐淫癖)
恋兽癖、恋尸癖、恋童癖等等
2、人格障碍的特征
①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②没有自知力,不能认识到自己人格上的缺陷;
③能为自己的一切言行作出自以为是的辩护;
④其固有的特征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⑤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扰乱坦然自若;
⑥思维和智力无异常。
三、神经症
1、神经症的特征
①持久性(持续病程至少3个月);
②心理冲突;
③精神痛苦;
④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躯体性疾病。
2、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① 焦虑症
表现:
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症):占焦虑症的57%
心理症状:过分担心、警觉、惶惶不可终日、易激惹等
自主神经症状:口干、恶心、胀气、腹泻、心悸尿频、出汗等
运动症状:坐卧不安、震颤、紧张性头痛、肩背疼痛、惊跳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头脑空白等。
惊恐发作(慢性焦虑症):占焦虑症的41.3%
突然出现强烈恐惧感(非真实对象)、失控感或伴有濒死感;
严重自主神经症状:胸痛、呼吸困难、手脚麻木或颤抖;
求助愿望极强,因过分担心无助而回避独处。
成因:
遗传因素:一级亲属发病率约15%(为一般人群的3倍)同卵双生同病率为50%(异卵双生为2.5%)
心理因素:紧张性事件、生活事件过分集中
环境因素: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生化因素:乳酸盐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升高
② 抑郁症
表现:
三低——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意志消沉;
三无——无眠、无欲、无用;
三多——多焦虑、多身体症状、多妄想。
成因:社会因素、人格缺陷、身体素质和神经类型、神经生化因素、遗传等
③ 强迫症
表现:
强迫观念: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联想、强迫性表象、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
强迫意向:具有违背自己意愿的、伤害性的行为冲动感, 但无真正行动。
强迫情绪:担心无法控制自己情绪而作出不理智或违法行为。
强迫动作: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询问、 强迫性仪式动作(凡事均须按程序操作,稍有差错,便得从头做起。)
成因:
遗传:15.6%
社会:环境突变、压力过大、要求过分严格、家庭不和、情绪紧张
个性:强迫性人格特征
生化因素:5-羟色胺过能不足
器质性因素:选择性基底节功能失调
④ 恐惧症
表现:
场景恐惧:广场恐惧、高空恐惧、幽闭恐惧、黑暗恐惧等
动物恐惧(简单恐惧):蜘蛛、老鼠、蛇
社交恐惧:视线恐惧、赤面恐惧、异性交往恐惧
学校恐惧:(场景恐惧与社交恐惧的综合)
原因:
遗传:近亲患病率为11.6%(常人4.2%)
生化因素:5-羟色胺功能失调
心理因素:挫折经历
⑤ 疑病症
表现:
心理表现:疑病感觉(觉得身体某部分出现异样感觉,但较模糊。)或确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能熟练使用许多医学术语,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反复检查。
疼痛感:60-70%的患者有疼痛感,局部或全身。
躯体症状:可设计全身各系统。
原因:
素质因素:疑病素质
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健康过分关注;平时要求苛刻、有病时“特赦”。
人格因素: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
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变迁、心理压力过大
医源性因素:医生态度和行为、解释不当、不能尽快确诊
⑥ 神经衰弱
表现:
衰弱症状:常感精力不足、脑力迟钝、效率减低,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改变疲劳状态。
兴奋症状:回忆和联想增多、但无言语运动增多;指向性思维困难、但非指向性思维活跃。
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惹,情绪不稳定。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多梦、睡眠体验差。
紧张性疼痛:头痛(重、涨满、紧箍、僵硬)、颈肩背部疼痛
原因:
持久性精神紧张: 脑力劳动时间过长、任务重、高度集中注意力时间过长。
内心冲突:人际关系不合、婚姻恋爱受挫、适应困难。
性格缺陷:胆怯自备、敏感多疑、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缺乏自信、任性急躁。
四、精神疾病
1、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
①幻觉
②妄想:被害妄想 夸大妄想 抑郁性妄想 嫉妒妄想 变形妄想
③意识障碍
④社会功能损害
⑤自知力丧失
2、精神疾病的种类
①器质性精神障碍
②精神分裂症
③心境障碍
④精神发育迟滞
发布于 2022-07-14 12:5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