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 2、二战后日本经济政策侧重点
- 3、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 4、二战后日本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
- 5、日本二战后做了怎样的经济恢复?
- 6、二战前后,日本农业政策是怎样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日本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它开始充当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和补给基础,接受大量的“特需”订货,带来国内的“消费景气”。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人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微小,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扶持,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
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030 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 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政策侧重点
我认为人才和机遇
日本作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基地,自然美国是有政策倾向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非常喜欢日本.因为他对日本
文化
的爱好和庇护,京都幸免没有被炸掉.
所以,他是有很多政策扶持,优待日本的.
2) 机遇问题. 朝鲜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恢复了底气,有了根本性的转机.
3)那之后,就是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奥运会的刺激,等等。
另外,很多学者提出,日本的恢复其实和日本明治时代的坚实基础也是分不开的.
战后虽然硬件从0开始,但是明治时代开始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员.还有楼上提到的教育的普及,这样有了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所以恢复起来很快.
明治时代中期,日本的识字率就达到了90%左右!
日本1万日圆纸币上印的"福泽谕吉",对此功不可没.他写的书连山里的老婆婆都能读懂.
.都很重要.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1)、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2)、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3)、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77、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
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这一阶段有个平成景气,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顶点。平成景气从1987年6月到1991年2月,共持续了51个月,仅次于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是战后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景气。
在平成景气期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时,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四、长期经济停滞阶段(1991-至今)
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曾高达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却跌破了2万日元,为19781日元,跌幅达49%。
由此,东京股票市场的时价总额就像泡沫一样消失了270万亿日元。这一天被称之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起点。
泡沫经济崩溃后,随着不动产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增加,银行的不良债权也就大量增加。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大过剩,分别是设备过剩、房地产过剩和人员过剩。
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后遗症的影响,日本经济从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
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一直持续到1993年10月,共持续了32个月,超过了迄今为止10次经济萧条平均的14个月,仅次于1980年-1983年经济萧条的36个月,是战后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
扩展资料:
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蹶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发展停滞阶段,也带来以下问题:
1、产业空洞化:19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引发人力成本提高,许多工厂迁移到海外,导致产业空洞化现象。
近几年,一些企业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据点,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持竞争力。不少人提倡将企业迁回日本。
2、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3、创业困难: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
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4、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
5、首都过密与地方过疏:由于工业,特别是出口贸易的高速成长,人口逐渐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特别是首都圈。产生了人口过疏的现象,而城市则出现人口过密。
为此,日本建设了全国高速路网,在地方兴建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持续的大规模公共建设扭转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6、公共债务庞大:日本公债自2006年达八百三十二兆日圆(约七兆美元),约为GDP170%,北海道夕张市亦成为日本首个地方都市因过度扩张支出而宣布破产的政府机关。
7、劳动环境:日本引以为傲的沿革性职场伦理和终身雇用制,随着泡沫经济和M型现象而崩溃,类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应运而生。
虽然日本有亚洲相对完善的劳工退休计划,但是劳动环境持续恶化是不争的事实。
8、日本经济及财政面临艰难抉择:日本新任领导上任后,面临着解决通货紧缩以及刺激经济需求的全新尝试。
因此“安倍经济学”是否可以拯救日本经济,并且使该国财政管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重新恢复信心呢?日本经济及财政面临艰难抉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二战后的重建奇迹,日本仅用5年时间便创造了经济神话
二战后日本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
1.日本坚定反共,得到美国的欣赏和大力援助,大批民用工农业品运往日本。
2.朝鲜战争中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兵器维修工厂和生产工厂,得到“联合国军”大批订单。后勤工厂也有许多,也赚了大批美元,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日本没有军队,将国防的事交给美国,省去了巨额的国防开支。
4.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是这些国家普遍都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完善的国内国民经济体系,为了振兴其国内经济,这些国家只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廉价向国际市场出售矿石、石油等资源。这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5.日本有雄厚的科技基础,重视教育,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身也非常重视研发。
6.日本老百姓社会福利较好,个人没有后顾之忧,为国家出力的积极性较大。
7.其它有利因素的影响,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这些利好因素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二战后做了怎样的经济恢复?
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直接接管,加上中国蒋政府的失败,所以美国把自己对东亚势力的扩张的重头放到了日本。首先全面接管日本的防务,签订日美安保协定,使得日本虽然丧失了很多主权,但也得到了廉价的军事庇护,节省了军费开销,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很多经济援助。使得战后日本的恢复速度很快。
2:美苏争霸的前线是在亚洲。而朝鲜和韩国是最前线,而日本则恰好处于一个后勤基地的位置。使得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得到大量的经济刺激。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和美国开始出现经济的互相补充,日本最初作为美国的制作业代工方获得了大量的订单。
3:美苏争霸,美国逐渐处于了优势,使得跟随美国的日本也获得大量益处。美国和日本互相拓展海外市场,有效解决了本国市场的市场饱和问题。
4:日本牺牲了政治利益给了美国换取了经济方面的腾飞,但日本也付出了代价。80年代被美国弄了一纸广场协定,日元相对美元升值一倍,造成日本出口市场的崩溃。导致日本在90年代的经济危机。
二战前后,日本农业政策是怎样的?
大米,一直都是日本国民代主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一个地方的奸商准备将本地为数不多的大米运到外地卖高价,而不卖大米给打鱼的渔妇,结果引发了整个日本的大米暴乱,对日本的发展影响产生了巨大的损害,史称“大米骚动”事件。
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偶然引起代事件,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层了解,就会发现,这也是一场必然事件。
从江户时代至一战前夕,日本农业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寄生地主制。这是一种在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以地主佃农关系为基础的农业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靠收取地租剥削佃农,逐渐膨胀直接导致佃耕权的不稳定。因为地主是追求最高地租代,但是地租过高肯定会产生的连锁反应,最终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收入急剧降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日本民间对降低佃租和收回租地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改良之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918年9月,寺内正毅的陆军班子下课,原敬上台。原敬队是日本第一支非军事背景队,在随后的日本管理层选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原敬班子开端平抑米价,尽量的让老百姓都吃得起米。
于是,日本于1920年推行租佃制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强化佃耕权,最终新政却不得不暂缓实施。主要还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加上缺乏土地、农具、资金等公共资源。
不过,随着二战来临,日本国内急需满足战时代粮食资源,政府不得不牺牲地主阶级的利益,调整里农业政策。
1932年,日本政府调拨了4.8亿日财政拨款,对农业投入补贴增加到28%。同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新设经济更生部,积极开展“经济更生”运动。包括,大力投入农地基础设施整备,建设农林道路,扩展农村经济组织,培养农民自主精神,强化农村互助关系等。总代来讲,此次运动相对减轻农民的债务负担,缓解农业萧条的压力。
次年,日本国内米价急剧下滑,出台“大米管制法”,政府得到授权:可以不受限制地按最低保护价格或最高价收购抛售大米。此外,管制范围扩大到殖民地的水稻生产。
二战爆发后,日本为了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开始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于是,保证粮食的稳定产出与销售,成为日本政府维持农业稳定发展代重中之重。先是颁行“农地调整法”,目的是通过在各市町村设立“农地委员会”来限制地主权利。
地租、地价的决定权、土地流转权,限制地主擅自收回租地以保护佃农的耕种权,都掌握在委员会手中。
除对农地租赁规则调整外,“农地调整法”还通过对土地改革、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规定,间接保证农业上人力配置,运用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增加粮食总产量。
随着战事扩大,日本国内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被迫调整农业政策,最大限度满足战时需求。
1942年,日本又制定里“粮食管理法”,规定日本的粮食市场流通与消费均由政府统一管理。
至此,日本在农业政策法规方面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但就是除了土地所有权。可见。日本已经倾向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发布于 2022-07-12 23:02:48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3 02:07:06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3 05:49:1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2 23:58:42 回复
发布于 2022-07-13 04:03:47 回复